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的前身今世

2011年11月11日,由原苏州工业园区第七中学和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实验小学合并成立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学校位于园区湖东斜塘地区,南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北依斜塘老街,西靠金鸡湖。学校占地面积65706平方米,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办学规模为8轨72个班,是一所全日制九年一贯制学校,为管委会直属事业单位。

斜塘学校的前身是1999年由斜塘镇政府投资建设的斜塘中学新校舍。

斜塘学校小学部、初中部的施教区:北极星花园、中南锦苑以及星湖街以东、斜塘河以南、星塘街以西、金鸡湖大道以北区域包括橄榄湾、中旅蓝岸、金色尚城、荷韵社区、莲香社区、斜塘老镇区、敦煌新村、尊域雅苑等在此范围内开发并交房的住宅楼盘。

历史传承

斜塘中学

1958年吴县各公社普遍开办初中学校,是年9月,斜塘中学创办。在北塘村法华寺旧址改建新学校。中学初创时先借塘东村郑姓民宅授课,招二个初一班,学生110名,学校由中心小学校长朱兆其兼管,教工支部书记王绮华任教导主任,领导具体工作。

1959年9月迁入新址。

1962年,因自然灾害,斜塘初级中学学生锐减,全校不足100名学生,部分教师下放到小学任教。

1964年生源始有增加。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斜塘中学实际停止一切教学活动,学校里已没有学生和教师。

1968年秋复课,时各公民办学校均归生产大队办,斜塘中学归盛墩大队管辖,易名为“斜塘公社五七中学”。

1978年8月,“斜塘公社五七中学”复名为斜塘中学,规模不断扩大,1984年始,斜塘中学持续10多年初中升高中优秀率居县前列,大量初中毕业生升入重点中学,尤以参加全国性数、理、化学科竞赛成绩优异而闻名苏州大市,曾获全国数学竞赛吴县区“五连冠”殊荣。

1990年、1993年分别建造2幢中学新教学楼。1993年夏,撤片中,全乡中学生集中斜塘中学就读,初中学生人数1800多名,共30个班。

斜塘中学2002年3月20日卫星照片

1994年,斜塘镇划归苏州工业园区,斜塘中学定格为纯初中学校。

1997年,有初中学生1500名。

1999年12月25日,由镇政府投资易地兴建斜塘中学新校舍,新校址在莲葑路和敦煌路交界处,占地面积100亩,总投资达1200万元。2000年8月新校正式启用。随着园区大开发、大发展的不断推进,学校从一所乡镇农村中学向现代化开发区学校快速转型。

斜塘中学2002年3月20日卫星影像

2003年12月按园区统一规划部署,“斜塘中学”正式更名为“苏州工业园区第七中学”。

2011年11月11日,由原苏州工业园区第七中学和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实验小学合并成立苏州工业园区斜塘学校

2012年11月6日,改扩建项目奠基仪式,2014年新校正式启用。

2019年,建设斜塘学校南校区。

高中教育

1970年夏,斜塘中学始设高中班,初设时高二学生8人,由甪直中学转来,高一新生为1966年~1968年三届初中毕业生中由各生产大队推荐入学,共61名。1971年春季,又招收高一新生55名。1974年恢复秋季招生。时高中毕业生入学就读2年,毕业后回乡务农,劳动实践1~2年后,再由公社推荐入高一级学校。1978年后,高中学生激增,曾增至高一、高二各6个班,高中学生数超300人。当时斜塘中学高考录取率连续三年列吴县榜首,名声大噪,时斜塘中学教导主任曹耀宗被拔擢为吴县教育局局长。1982年斜塘高中停招新生。1985年重设一个“乡招”高中班。1996年斜塘中学停止招收高中学生。

乡村中学

葑圩初级中学(又称一片中) 1968年9月创办,初办时初一、初二各1个班,学校附小学旁,后迁至葑圩村南,1987年9月并入斜塘中学。

庙浜初级中学(又称二片中) 1968年9月创办,原为农业中学旧址,1978年建新校舍,设初一、初二各一个班,初三入斜塘中学学习,高峰时学生近200名。1991年9月并入斜塘中学。

南洲初级中学(又称三片中) 1968年9月创办,初为南洲、西马农业中学旧址,后建新校舍于南洲村西,曾设有一个初三班、一个高一班。1993年9月并入斜塘中学。

南村初级中学(又称四片中) 1968年9月创办,原由庄前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后形成片中,1960年间迁横泾办学,1984年复迁至南村。设初一初二各一班。1993年9月并入斜塘中学。

施巷初级中学(又称五片中) 1968年9月创办,曾名沈南完全小学附设班,后名施巷初级中学,校址施巷村。1985年设初三班,1991年9月并入斜塘中学。

小学教育

小学堂 宣统三年(1911年),斜塘始办新式小学,初办时,名为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更学堂为学校,民国5年更初小为国民学校,民国12年再更国民学校为初级学校,有高级班的学校称小学校,辖周边乡村初级学校。时斜塘小学辖宅前、龚巷、葑圩3所国立初级学校,学生总数200多人,教职员20多人,形成新式学校的教育网络。

简易小学 日伪初期,国民学校停办,斜塘原校址被警察署占用,市镇学生另借民屋(在东市摆渡口上岸老屋最里边,后又迁至塘东桥东堍郑宅),自行办学,名为简易小学,设语文、算术两科。民国33年(1944年),伪吴县教育局“刷新教育”,各乡、镇小学复立为县办,斜塘街小学校又复办。

斜塘中心国民学校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战胜利,镇小改设为斜塘中心国民学校,各村按保设立保国民学校均接受中心国民学校的辅导。时斜塘中心国民学校有3个班级,初、中、高级均为复式班。所辖乡村保国民学校有宅前、塘东、葑圩、东浜、南厍、龚巷、墩头、旺墓、琼墩,均为单班初小。

斜塘中心小学校 1950年,扩充斜塘中心国民学校校舍,在原址北紫柏庵内辟教室,时有1~6年级6个班。1951年7月,斜塘中心国民学校更名为斜塘中心小学校,并保留中心辅导区。1956年始有平行班。1968年学校翻建,拆紫柏庵,校舍建成二排平房。随后,学校更名“红旗小学”,设初中附设班,撤中心校建制。1978年,重设中心校和中心辅导区,撤初中附设班,斜塘小学复名为斜塘中心小学校。1985年,吴县实施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斜塘小学由乡政府领导管理。1989年,斜塘中心校筹资翻建新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3156平方米,投资额45万元。1997年,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投资750万元,在动迁新村新建“中心小学”,占地38亩,建筑面积6600多平方米,1998年9月1日,中心校迁新址(莲香新村),原斜塘中心小学校改为分校(名斜塘一小)。新建中心小学校入学儿童大多为沈浒、龙北等村动迁居民及镇南部各村居民子女。在分校就读学生仍以老街周边地区的儿童为主。

农村小学校

民国以前斜塘地区农村只有私塾学校,民国以后除私塾学校仍为斜塘农村主要的办学形式外,当时政府在斜塘地区农村投资办了不少新式学校,其中有创办于民国初年的国立初级小学校,开办仅一年的农村短期小学及抗日战争胜利后办的保国民学校。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整顿私塾,部分私塾转为公办初级小学校。1953年整顿小学,部分不合格的公办初级小学复转为民办小学。1956年下半年,合作化运动高潮时期,各村大办民办小学,做到每一自然村都有初级小学,学校办到家门口;并分片设完全小学,接收片内各初级小学升入高级班的学生。时斜塘地区农村有公、民办小学35所,班级94个,学生数达2476人,公民办教师87名。1958年,各大队办的民办小学学生猛增,学生入学率达100%。1960年始,学生数又骤减。1962年夏,有10多名农村籍公办代课教师被精简下乡务农。1964年,斜塘公社在境内学龄儿童少,入学率低的自然村设耕读小学。

1968年,小学升中学人数激增,部分农村小学设初中班,称“戴帽子学校”,时有西泾、宅前、沈浒、南洲、葑圩、庙浜、东长、田巷、南洲等大队均设“戴帽子学校”,小学入中学就读率达97%。1978年,小学附设初中班撤,并恢复斜塘中心辅导区,恢复斜塘中心小学校,原由大队管理的农村小学仍由斜塘中心校管辖。1984年秋,小学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完毕。1984年10月,斜塘小学达教育部规定的“四率“标准(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992年全乡各小学通过吴县教育局组织的达标验收,实现了江苏省九年制义务教育达标要求。

2000之后,随着农村动迁到镇附近的新村,农村小学逐步停办,学生和老师转移到莲花学校和斜塘学校。

庄前初级小学校 校址在庄前村(今南村村),民国2年(1913年)创办。初名斜塘乡立第二初等小学校,民国5年更名为国民学校。民国12年更名为国民初级学校,民国16年复更名为斜塘乡立庄前初级小学校。解放后转为公办初级小学校。

葑圩初级小学校 校址在葑圩村,民国3年(1914年)2月创办。初名斜塘乡立第三初等小学校,初设南厍村,民国9年(1920年)移至葑圩村,租顾姓居民住房为校舍,后更名为斜塘乡立葑圩初级小学校。解放后转为公办初级小学校。

塘东初级小学校 校址在塘东村,民国3年(1914年)2月创办。初名斜塘乡立第四初等小学校,民国12年(1923年)8月,并入斜塘小学校,民国34年重设塘东初级小学,1949年撤。

龚巷初级小学校 校址在龚巷村,民国5年(1916年)8月创办。初名斜塘乡立第五国民学校,设葑圩村。民国7年(1918年)迁移至龚巷村南岸,5年后,复迁至北岸,后更名为斜塘乡立龚巷初级小学校。解放后转为公办初级小学校。

乡短期小学 民国25年,乡村设短期小学,每乡1所,斜塘境内有5所(金庙、莲墓、李长、夏庄、江边乡沙墟)短期小学。短期小学设初级小学内,属县办学校,学校校长由所在地乡长兼任。学生人校读书3个月或6个月即可结业,以识字为主,如沙墟小学,时有2个班,67名学生。民国26年停办。

保国民学校 民国34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按保设立的保国民学校有宅前、塘东、葑圩、东浜、南厍、龚巷、墩头、旺墓、琼墩等初级小学校,均为单班初小。保国民学校名称初为××保国民学校,民国36年(1947年),国民政府核准简化保校名称,“保”字除去,前冠以所在地乡、村地名,如第7保国民初级学校简化为斜塘塘东国民学校。

南村完全小学 校址在庄前村(今南村村),其前身为庄前初级小学校。1956年始,庄前初级小学扩建为庄前完全小学。1980年随村更名为南村完全小学。1991年由乡、村投资6万元建新校舍,占地1719平方米,教学用房181平方米。1992年撤高级班,学校更名为南村初级小学。

石港完全小学校 址在旺墓村(城隍庙址),1950年创办。初为渎东乡完全小学,后为乡中心小学,1957年并乡后又改为完全小学,更名为西泾完全小学,设初、高级班,顶峰时学生数达200人。1992年由乡、村投资34万元,易地新建校舍,占地6000平方米,教学用房711平方米。1998年,撤高级班,学校为初级小学。

金家堰完全小学校 址在金家堰何家港村,1956年创办。初办时在原初级小学旧址,校舍简陋,时有200多名学生,80年代始建新校舍。1992年由乡、村投资17万元,在原址翻、扩建,学校占地3836平方米,教学用房584平方米。

西马完全小学 校址在西马村,1950年创办。建校时为旧初级小学,吴淞乡时为中心小学,1956年并乡后更名为西马完全小学,设初、高级班,施教区涉东片数村。1990年,由乡、村投资在原址建新校舍,占地1543平方米,教学用房349平方米。

东长完全小学校 址在东长村(三官堂内),1956年创办。初为初级小学,1956年始为完全小学,学生人数达200人,1991年,由乡、村投资9万元建新校,占地2380平方米,教学用房783平方米。沈浒、南施完全小学1956年沈浒村、南施村各设完全小学1所,1960年,二所完全小学合并,在施巷村办全日制寄宿完全小学,称沈南完全小学。1960年春废寄宿制。1968年,沈南完全小学撤,沈浒、南施大队各办小学1所。1992年,沈浒小学易地新建,更名为沈浒完全小学。建国完全小学联合完全小学校址在建国村(原观音堂址),1956年创办。建国完全小学前身为跨南乡建国初级小学,1956年划归斜塘,建成完全小学,有初、中、高级班,学生达200多人。1978年原联合、奚庄两初级小学合并,称联合小学。1980年,联合小学设高级班改名为联合完全小学,建国完小撤高级班,改为初级小学。1992年,由乡、村投资18万元,在联合村新建校舍,占地2787平方米,教学用房763平方米。

村耕读小学1964年学生入学数又增加,各村办耕读小学班,全公社共办20多个班,入学使全社学龄儿童率达85%。耕读小学学生半天上学,半天务农以农村女学生为主。1968年耕读小学均并入普通初级小学校。

 队戴帽子学校 农村小学附设初一班称“戴帽子学校”。1968年始,斜塘公社先后有西泾、宅前、沈浒、南洲、葑圩、庙浜、东长、田巷、南洲等大队设“戴帽子学校”,至1978年小学附设初中班均撤。